戛納day4-5:科波拉新作遇滑鐵盧,賈樟柯新片影像拼貼風 Loading...
資訊  2024-05-19

這兩日工作過於繁忙,所以把day4和day5合併發布了。

第四日,《大都會》的記者會不可謂不盛大,導演弗蘭西斯·福特·科波拉拄著拐杖顫顫巍巍地出席,路都走不順了,還要堅持給過道兩旁渴望一睹其風采的記者們簽名,孫女和劇組成員一同前來,更是多到台上坐不下。

提前排隊近半小時、延遲二十分鐘斷然無法耗盡與會記者們的耐心和熱情,反而讓手中的手機和攝像機更如饑似渴地對準垂垂老矣的導演;

記者會期間,更是數度為科波拉的發言、其他主創對他聲情並茂的誇讚不斷鼓掌,似乎這不是記者會,而是前一晚盧米埃爾大廳世界首映后,那7分鐘起立鼓掌的延續。

若說這是對影史傳奇的崇拜,尚且能夠理解,但現場的提問問題則近乎大失水準,台上台下一起配合完成了一場「今日不膜拜更待何時」的演出:

有聲情並茂對前不久科波拉逝世的妻子Eleanor表示哀悼的;

有鼓勵科波拉嗆聲美國政治與特朗普的;

有請科波拉為電影發展的未來指明方向的;

更有為科波拉擔憂電影面臨國際發行困難和資金斷裂的——

畢竟為了籌備這部四十年的心血之作,他賣掉了自己的酒庄,成本高達1.2億美金。

不過對此,科波拉只是回應,自己貸款投資酒庄獲利豐厚,「沒關係,我不在乎(I don』t care),我把錢拿了出來,把風險投進了《大都會》。」

不過,老炮兒就是老炮兒,擁有任性的底氣——至少別人願意去遷就。

在談到未來《大都會》會否上線流媒體時,科波拉直接表示,「流媒體,我們那個年代稱之為家庭錄像(home video)。我覺得電影行業是人們被僱用來為了履行債務的。

他們的工作不是拍好電影,而是償還債務。這些新公司——亞馬遜、蘋果、微軟有很多錢,但那些歷史悠久的的製片廠將來可能就會消失。」

第五日,《善良的種類》發布會,群星雲集。

上一部作品《可憐的東西》擒獲威尼斯金獅獎才8個月,蘭斯莫斯又帶著新作《善良的種類》來到戛納,這部電影同樣由艾瑪·斯通、威廉·達福、瑪格麗特·庫里等主演,傑西·普萊蒙的戲份也非常吃重。

整場記者會的氣氛如同電影一般,雖然略寡淡但不乏笑點。談到《可憐的東西》和本片中的演員肢體表達和性愛場景,蘭斯莫斯說:「我當然不會虐待演員們的身體。至少實際上不是。我認為這只是觀察生活,其中很多是黑暗和艱難的,但也是荒謬和尷尬的,所以我試圖融入其中。」

艾瑪·斯通同意補充說:「作為演員,我們的工作是通過身體為角色帶來更多。這就是我對它的理解,也是為什麼我感到生活在角色的身體之中非常舒適和快樂。」

除此之外,艾瑪·斯通也多次表示跟蘭斯莫斯相當默契的合作關係,「我跟他有一種超越信任之間的關係」,當蘭斯莫斯被追問,「艾瑪·斯通是你的繆斯嗎」時,艾瑪·斯通則搶先回答,「他是我的繆斯!」

艾瑪·斯通也多次被問及女權主義的問題,她表示,「我是女權主義者,我喜歡和蘭斯莫斯合作!」當談到行業內的女性影人如何向前發展。「這不僅取決於我,我認為有很多人正在盡最大努力改變事情,推動事情向前發展,讓女性在電影中感受到平等的品質感。」

然後,她向台上的其他同行詢問是否想要有所補充,一旁的瑪格麗特·庫里則開玩笑插話:「你們喜歡我的帽子嗎?」全場大笑。

管虎導演的《狗陣》在「一種關注」單元首映,導演管虎、製片人梁靜、主演彭於晏、佟麗婭、賈樟柯、周遊到場,片中的黑色細狗一塊兒出現。

彭於晏在photo call上起跳,跳得可真高啊!

博納老闆於冬,和鍾楚曦、侯雯元等明星也一同觀影。

映后,據現場人士計算,全場掌聲均有3分半鐘。外媒口碑也不俗,認為有入圍主競賽單元的水準。

隨後,賈樟柯導演的《風流一代》首映,導演賈樟柯攜主演趙濤、周遊等亮相,《狗陣》劇組也一同出席支持。

映后,賈樟柯邀請中國媒體群訪。《風流一代》的戛納放映版沒有龍標,片方解釋這是法國發行方的要求,而賈樟柯在群訪中,表示《風流一代》已拿下龍標。

⭐️談到「第六代」導演集體入圍戛納,他表示不存在「集體出海」,「我們也都沒有互相商量,恰巧大家都在同一屆電影節。」

「這種巧合說明大家都用電影表現生活,特別是大家這幾年生活在集體記憶裡面,大家對這個集體記憶有反應,這是比較一致的,保持了一種反應的觸覺和速度。」

⭐️談到片中的女性角色巧巧,他認為趙濤飾演的巧巧是被浪潮困住的人,被時代變化的浪潮困住,斌哥是被時代浪潮擊碎,是對男性的反思。

「我個人是男性導演,有時候男性在社會中競爭性的樂趣是需要反思的,不是說女性不需要社會競爭,但女性會有很大的關注點在生活本身,在那樣一個叢林原則中是相對遠離的,所謂浪潮里的人是相對被擊碎的,人物在這麼多年的拍攝中就是走過來的,隨著素材提供出的可能性往前走。」

⭐️談到人物的沉默和對白,賈導坦言,儘管趙濤拍攝了許多有台詞的部分,但剪輯的過程中慢慢覺得這個人物應當沉默。

「這個人物不說話不代表她內心沒有想法,不代表她內心不想傾訴,這就像現實生活中的女性,沒有傾訴的渠道,像沉默的人,把這個概念具象化,二十多年的生活確實是苦辣酸甜都有,一言難盡,只要開口就變得很少了,只要開口就會有無限的話語,更全面,所以決定讓人物沉默。」

他表示整體電影是劇情片的走向,需要有簡單的情緒爆發點和敘事轉折點,完成敘事上的必要,間離效果,有一段時間跟故事本身拉開距離,借鑒了默片的方法。

⭐️談到影片的音樂結構,他說分為三層:

一是請林強寫比較主觀的音樂,大部分電子樂是他創作的;二是在不同年代的真實空間里記錄到的人們唱歌跳舞,另外一部分是選擇的歌曲,如崔健的歌、《野火》等搖滾樂等,在選擇配樂時,沒有太考慮音樂的年代,只是為了配合敘事考慮、配合剪輯需要來進行選擇。

「這一次影片像是視聽的魔方,2001年開始創作時,片名叫《拿數碼攝影機的人》(靈感來源自《持攝影機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拍攝的習慣得以保留,但是器材進步了很多,並得以在疫情期間重新剪輯結構,形成一部新的電影,結構可以更加自由,拍過的素材畫面都可以使用,聲音可以配合這樣的氛圍,就像玩魔方一樣,有多種組合的方法。」

⭐️被問及素材的拍攝時間以及畫幅變化,與故事脈絡的新的設計,賈樟柯表示,自己不會試圖聚焦在故事的層面,「太陽底下無新鮮事,這個世界存在了這麼久,幾千年,人們生活的際遇大同小異,更關鍵的是個體的情況,怎麼在不同年代描述這些事情?

如果這是關於失戀的電影,那麼這是電話時代的失戀故事,還是網路時代,還是人工智慧時代呢?

這些感覺和內容都是不一樣的。應該在一個清晰的故事線上豐富起人物信息與感受,像一條河流一樣,是自然的人的生活的流動,只有河流的穩定性才能負載起波光粼粼和一閃而過的感受。

時空交錯與回望和閃回的方式,每種方法都有其優點;用但是回望固然很好,能感染觀眾,純線性更好,首先我們已經有的素材已經呈現了線性的節奏,其次,我們的人生也是線性發展的。」

除此之外,賈樟柯也略有遺憾地表示,由於戛納盧米埃爾大廳不支持atmos全景聲制式,因此一些單聲道、2.1、5.1等聲音制式還無法得到完整呈現,希望國內上映的版本會更加完整。

以下是兩日觀影手記:

《大都會》(主競賽單元)

導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主演: 亞當·德賴弗 / 吉安卡羅·埃斯波西托 / 娜塔莉·伊曼紐爾 / 奧布瑞·普拉扎 / 希亞·拉博夫

評分&短評by 顧草草

評分:2/5

一個來自蔑視漫威電影時代的老人,拍出了一部縫合漫威和緋聞女孩的奇怪電影( 沒有看不起漫威或緋聞女孩的意思,恰恰相反),並號稱自己取材自凱撒之死的歷史事件。

二十年磨一劍,拍出來的確實是頂級傑克蘇:亞當·德賴弗飾演的凱撒,是一位不世出的天才,發明新材料,獲得諾貝爾獎,立志建立一個屬於未來的紐約;他父母雙亡,對中毒而死的亡妻念念不忘,卻非得和政敵的女兒戀愛才能重獲讓時間停止的超能力;凱撒的叔叔擁有控制城市命脈的銀行,可是叔叔的小嬌妻非得用求而不得的打炮愛情來威脅凱撒;凱撒的表弟覬覦他的才華和嫡長子繼承位,把自己打造成民粹偶像,不惜暗殺凱撒來實現政治恐怖……總之全片都是老套又無聊的抓馬情節。

可是那些真正建立世界觀的東西呢?無論是針對凱撒的政治陰謀,還是在貧富差距中掙扎的都市暗面,或者古羅馬其時的民主與英雄之辯,全都細節欠奉。《大都會》中的凱撒,主要忙著派對發瘋、豪宅戀愛、和表弟拌嘴、工作室里擺弄小模型…

誰能相信,一個集著政治和科學頂尖才華的天才,好盡畢生智慧想打造的未來紐約,就是全城都是磁懸浮電梯,人人都有個小花園。而他這麼努力(搞政治聯姻)了,紐約全城還會因為發現一個女愛豆不是處女而一潰千里,質疑他的領導力。

科波拉不會承認,一部真正講述未來的電影是不會因為911事件而20年無法獲得投資的,一個屬於理想和理想者的大都會,絕不會懼怕一次或某次摧毀——這是真正的羅馬和無數的漫威電影教會我們的。

電影放映結束后,坐在我右邊,一位頭髮花白的老爺爺連聲嘆氣:「這部電影對我來說都太老了太過時了。」

而坐在我左邊的年輕男記者激動得無法停下鼓掌:「科波拉最擅長的還是拍給男人看的電影,這不是給女人看的。」

我也不知道紐約的未來是啥樣的,反正電影的未來里,大概不會有科波拉和他的《大都會》。

《距離世界末日三公里》(主競賽單元)

導演: 埃馬努埃爾·珀爾武

主演: 勞拉·瓦西里 / 博格丹·杜米特拉

評分&短評by 秦婉

評分:2/5

本片是在戛納主競賽的補錄片單里驚喜入圍,如今看來依舊是個神奇的選擇。

其實敘事上,該片和導演前作《瑪格達的項鏈》很像,都是在探究一件事的過程中揭開主人公的真實想法。

本片是在調查少年被打一案的過程中,每個相關人士的狀態被揭示,這個依舊恐同的地方社會,打碎了同志少年平靜的生活。導演離蒙吉差得老遠,平鋪直敘、不知節制的敘事方案很難令人苟同。也沒有表達出此地落後的原因,格局小立意淺,同志片都幾點零時代了,為什麼還有這樣的電影能入圍主競賽?

《善良的種類》(主競賽單元)

導演: 歐格斯·蘭斯莫斯

主演: 艾瑪·斯通 / 傑西·普萊蒙 / 威廉·達福 / 瑪格麗特·庫里

評分&短評by sky

評分:3/5

從職場上對畸形控制欲和貪婪的呈現,到家庭關係中彼此的懷疑、猜忌與折磨,再到邪教頭子為人類社會尋找一條生路。分章節敘事下,幾大主演們交替扮演著一批人物,在故事與故事之間發生不同的人物關係,或許猜測某位演員在下一個故事中承擔什麼角色也不失為一種樂趣,他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個荒謬怪誕的人間百態,可惜瘋狂但不夠極致,刻意重口味又不夠獵奇,笑點尚可,但刻意編排的痕迹較重,最終只能靠一味榨取演員的能量來達成劇情上的一驚一乍。

傑西·普萊蒙作為前兩個故事中的男主角,分別把他們身上的矛盾糾結、諂媚向上以及偏執演繹得相當到位,石頭姐在第二和第三部分大展身手,演活了人物身上的可怕的偏執。

蘭斯莫斯這次發揮雖然平穩,運鏡、服裝、美術設計等方面的統御相當成熟,但整體來看仍然缺乏眼前一亮的驚喜。

《噢,加拿大》(主競賽單元)

導演: 保羅·施拉德

主演: 烏瑪·瑟曼/雅各布·艾洛蒂

評分&短評by Sky

評分:1.5/5

儘管有同名原著小說作為基礎,《噢,加拿大》還是從劇本、剪輯和表演上全方位地崩壞。故事從學生給自己的老師Leo拍攝紀錄片、追溯自己當初逃離軍役去往加拿大的往事開始,結果成片果然如學生作業一般。

用交叉剪輯試圖呈現不同階段的人生遭遇和心理境況,但野心過大,令每一個階段的心理活動都相當扁平和空洞,只留下對把妹的炫耀和投機取巧的志得意滿。

導演試圖從拍攝紀錄片的角度出發,探索紀錄影像與真實之間的邊界的位置何在,對人生經歷的自我美化與他者評判的差異,但最終完全陷入男主角為中心的自戀之中。

人物的過往的經歷被切割得十分破碎,散漫且沒有中心目的,缺乏連貫的邏輯。請兩位男演員分別扮演青年時期和老年時期的決定看似明智,但讓老年形象頻繁「穿越」回過去,如同幽靈般不時地審視過去的生活,但缺乏歲月沉澱之後對過往人生經歷的反思;

兩位男演員的表演風格也不甚統一,青年時期與老年時期的敘事割裂感相當嚴重,以畫外音的形式進行講述,並進行內心獨白,可惜過於說教意味太濃,對前來拍攝的學生們也不乏主觀臆斷,令主人公陷入色眯眯的自以為是中。

《入侵》(特別展映單元)

導演: 謝爾蓋·洛茲尼察

評分&短評by 顧草草

評分:4/5

每個時代最偉大的電影人永遠在關注生活,關注生活中具體的人。洛茲尼察重啟自己的烏克蘭編年史計劃,《入侵》是他耗時兩年,深入烏克蘭各地拍攝的紀錄片力作。

這部名為「入侵」的影片,並沒有呈現任何真實的戰爭場面,只是記錄了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烏克蘭平民生活的片段:基礎設施被的毀壞地區,人們一邊罵老普一邊秩序井然地排隊領水領飯;空襲警報時不時響起,但是人們習以為常,從容地從書店撤離,甚至不忘先買單;志願者們深入後方給軍人們送物資,給戰區的小朋友送上聖誕禮物;人們自發在城市的廣場集結,哀悼犧牲在前線的戰士;應徵入伍的新兵們投入地訓練……

儘管街邊的烈士紀念牌始終提示著死亡和恐怖籠罩在這個國家的上空,但是洛茲尼察的鏡頭與人民同在,繼續著自己的生活,喪葬、嫁娶、跳舞、遊戲、買菜、讀書、工作。

戰爭當然改變了一切。改變了人們對待資源、對待時間、對待生命的方式;更改變了我們看這部電影的感受:再平常的生活,都需要如此多的努力去維持秩序。

《入侵》展現了烏克蘭人民的胸襟和尊嚴。反戰電影不是為了仇恨,不是為了展現苦難,也可以是一種勉力鼓舞:捍衛自己生活,絕不放棄生活,是最好的反抗。

《狗陣》(一種關注單元)

導演: 管虎

主演: 彭於晏/佟麗婭/周遊

評分&短評by 秦婉

評分:4/5

這是管虎導演近年來最好最真誠的一部電影。在管虎作品序列里,我比較喜歡《殺生》和《鬥牛》,很高興導演又回歸拍攝小人物,進行作者性表達。

這也是近年內地電影里呈現人與動物關係最好的一部。狗在片中不再是寵物,而是野性、原生態的象徵,狗被驅趕,被毆打,被傷害,沒有個體尊嚴,只是群體的一部分,但狗會咬人,亦能蝕日。

另一方面,狗與人之間是彼此獨立存在,彼此依靠的,他們互為夥伴、戰友,甚至親如兄弟。人狗關係的成功塑造,加深了兩者的共情、同位感。

片中人物身處邊緣,為生存掙扎,在內心卻依然堅持自己的原則。時代飛速發展,許多小人物被遺忘,國家敘事越強,個體越渺小,影片在一個凋零的小鎮展現了極清晰的時代縮影。而儘管如此,人的生命力與狗一樣頑強,永遠還是心存善念和希望。

管虎導演在「知天命」的年紀為觀眾帶來此作,彷彿在說:沒有人可以為你烙上永久的判定,你永遠都可以再度啟程、再上路。

《風流一代》(主競賽單元)

導演: 賈樟柯

主演: 趙濤 / 李竺斌 / 潘劍林 / 蘭周 / 周遊

評分&短評by 秦婉

評分:3.5/5

今年戛納的主題似乎就是影像拼貼,前有離世的戈達爾,後有新玩家卡拉克斯。賈樟柯將過去20年的素材重新整合完成敘事,並非是第一次,此前《山河故人》中就用過舊介質影像素材,這部《風流一代》可謂是玩到了極致。

熟悉賈樟柯的人,能明顯看到《任逍遙》《三峽好人》《山河故人》中的素材,被再次運用。在這個被重新構建的新故事裡,年輕的巧巧與斌哥相戀,斌哥為了追求更大的成功離開了山西大同,外出發展,幾年後巧巧去奉節尋找斌哥,但失敗了,斌哥則進入了更複雜的世界打拚,直到疫情期間的最後一年,斌哥想去珠海發展,發現自己跟不上短視頻的新時代,又回到了大同生活,人到中年,才與巧巧再度相遇。

疫情期間,兩人都戴著厚厚的口罩,但從眼神認出了對方,這樣帶有時代印記的重逢,顯得尤為動人。在第三部分2022年的空間里,賈樟柯沒有迴避這一年裡的種種生活場景,它已經構成了我們生命回憶的一部分。

趙濤的表演隨著年齡的成熟,變得越來越動人,全程無台詞的設置讓巧巧一角更顯得厚重,她是時代的參與者、見證者與觀察者,尤其在第三部分的中年狀態,她面容的溝壑已經顯露,在沉默里用眼神回應著種種不甘和傷痛,這裡面包含著她一輩子的愛與失去,盡在不言中。但她又是那麼的堅韌,一如每一個巧巧、每一個中國女性那樣。最終她脫下口罩,走入人群里,領著隊伍向前奔跑,依舊充滿力量。

拼貼可以說是一種創新,但也有其危險性。從觀感上來說,越是熟悉賈樟柯的人,越是容易對前兩部分的舊素材感到疲憊——都是看過的東西、見過的內容,儘管它們可能與之前電影成片里並不相同,但並沒有產生更新的表意,因而多多少少,在看的時候,我會一直期待著新拍素材內容的到來。這是這類創作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

《艾米莉亞·佩雷斯》(主競賽單元)

導演: 雅克·歐迪亞

主演: 佐伊·索爾達娜 / 賽琳娜·戈麥斯 / 埃德加·拉米雷茲

評分&短評by 顧草草

評分:3.5/5

在覺醒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變性題材儘管乘在風口,確實是酷兒文藝作品最為敏感和小眾的一類。但法國導演雅克·歐迪亞大膽試水,以72歲的高齡,自編自導,集合歌舞、犯罪、驚悚等多種類型元素,打造了《艾米莉亞·佩雷斯》,成為本屆戛納影展最奪人眼球的影片之一。

影片講述了佐伊·索爾達娜飾演的律師麗塔受雇傭於墨西哥最有權勢、最富有的大毒梟Manitas,為後者實現一個奇怪的願望:安全地從男性變為女性。在穩妥地安排了整形醫院、休養之地,安頓好Manitas的家人之後,麗塔終於在倫敦過上了自己夢想中的自由生活。

好景不長,已經轉變身份成為艾米莉亞·佩雷斯的毒梟重新找到Rita,要求她繼續服務。艾米莉亞放不下舊日的生活,強行把妻兒從瑞士搬回墨西哥城,自己則以遠房阿姨的身份和他們生活在一起。她甚至良心發現,在麗塔的幫助下成立了一個致力於幫助黑幫受害者的NGO,推動反黑倡廉的社會運動。但世界不會永遠在她的控制下,Manitas妻子決定追求愛情和自由,艾美莉亞震怒,但她忘記了,自己已經不再是權勢滔天的大毒梟……

影片卡司阿根廷跨性別演員Karla Sofia Gascon飾演艾米莉亞·佩雷斯,由墨西哥裔美國頂流歌手賽琳娜·戈麥茲飾演Manitas的妻子,邀請百老匯最炙手可熱的音樂劇作者林-曼努爾·米蘭達為本片創作歌舞,憑藉導演雅克·歐迪亞超強的執行和調度,為觀眾營造了一場抓馬和音樂的盛宴。

作為一個順直男導演,雅克·歐迪亞借整形醫生之口一語道破所有變形者所遭遇的困境和歧視的根源:「你可以改變身體,但卻無法改變你的頭腦。」

即使金錢、權力和制度可以讓變性人擁有與後天修正的身體所相符的身份證,但是他們的生活永遠無法像順直人一般。生活方式和行事邏輯往往不會伴隨手術的發生而即可改變。後半程艾美莉亞的愛妻愛娃+從政大作戰中,影片最大的懸念並不來自於她的變性身份是否會暴露,而是她能否作為女性,同時經營著她龐大的地下組織,並且控制著妻兒的歸屬,以及掌握最得力員工麗塔的絕對忠誠。

跌宕起伏的劇情抓牢觀眾的眼球,但抓馬的來源清晰地指向艾美莉亞根深蒂固的男性毒梟思維、控制欲和自信心。艾美莉亞儘管可以身著華服首飾、像任何一個取向特殊的富婆一般任選戀愛對象的性別,但她無法再保護自己的財產和社會地位,誠如她的前妻在婚姻中一般弱勢。

在歡樂的流行歌舞包裹下,觀眾或許不會對艾美莉亞宿命的悲劇感到過多的沮喪,完全能預見本片在院線和流媒體上都會獲得觀眾和評論界的歡迎——這更是雅克·歐迪亞導演力的強勢體現。